为深入贯彻落实楼阳生书记深入驻马店市调研时关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有新作为”的要求,加快提升我市乡村建设工作成效,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我局牵头起草了《驻马店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方案》,根据相关规定对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现将有关事项明确如下:
一、征求意见时间
2022年6月7日至6月13日。
二、修改意见反馈
请社会各界群众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将修改意见以信函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反馈至市农业农村局,并请注明提出修改意见者工作单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在此,衷心感谢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联系人:黄盼盼 0396-2816472
邮 箱:zmdrjhjbgs@163.com
附件:《驻马店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驻马店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6月6日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楼阳生书记深入驻马店市调研时关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有新作为”的要求,加快提升我市乡村建设工作成效,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为标准,以农村环境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文明乡风培育为重点,以留住美丽乡愁、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为目标,努力建设宜居宜业、文明和谐、共建共享的农民幸福家园,示范引领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监督管理、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用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用政策引导群众预期,用改革激发内生动力,用法治规范建设行为,确保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稳妥有序推进。
(二)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与县域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强化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三)群众主体。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宣传发动,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村庄环境,主动改造传统民居,积极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
(四)产业支撑。因地制宜,大力开发优势特色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选择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较强、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行政村推进,为村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注重特色。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因村制宜,坚持修旧如旧,严禁大拆大建,充分挖掘乡村自然历史文化内涵,延续村庄传统街巷肌理和建筑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三、主要目标
坚持试点带动、逐步推进,从2022年起,每年每个乡镇重点从集聚提升、整治改善、特色保护三类村庄中选择1个行政村作为试点村,市级筛选确定100个左右的村积极推进,2025年建成500个左右乡村振兴示范村。
—村庄秀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到位,农宅改造有力推进,村内道路、饮水、电力、环卫等基础设施全面优化,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实现夜间亮化,村庄整体建设、布局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充分体现美丽乡村丰富内涵和鲜明地域特色。
—环境优美。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内无卫生死角,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得到落实。农户庭院整洁,物品摆放整齐。村庄绿化达到“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广场公园化”的标准。各类标识标牌规范。河流、沟渠整治到位,无垃圾漂浮,无黑臭水体。
—生活甜美。主导产业突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绿色、有机、无公害等品牌农业稳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有效防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措施到位。教育、卫生、医疗、文化和体育等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社会和美。基层组织健全,村级组织战斗力强,社会管理民主,村规民约健全,村组治安良好,无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其他群体性事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乡风浓厚,村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四、重点任务
重点实施村庄规划完善、人居环境提升、富民产业增收、文明乡风培育、乡村治理创新“五大”工程。
(一)实施村庄规划完善工程。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提升完善“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进一步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对村域内山水林田湖草村等全部国土空间要素进行统筹规划等。按照“体现传统村庄肌理,留住美丽乡愁”的要求,结合村庄特点,逐村明确发展定位,逐个制定示范村住宅设计、景观塑造、配套设施建设等方案。编制《乡村振兴示范村住宅建设施工技术指导手册》,加强指导监督,有序推进新型民居建设、改造等工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黄淮学院乡村规划设计院、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在全面治理“六乱”,开展“六清”的基础上,综合推进村内设施完善、传统民居改造、乡村景观塑造工作。
1.完善村内设施。优化完善村庄路网,全面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实现村庄主要街道和公共活动场所夜晚有照明,并向背街小巷延伸;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让群众喝上“放心水”。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全面完成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深入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加强10千伏网架建设,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及产业发展用电需求。统筹配套村庄文化广场、文体设施、卫生室、学校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行政村按照规定配套建设公共卫生厕所。到2025年,全面提高全市农村常住人口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套建设一座公共卫生厕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文旅局、市卫健体委、市教育局、市电力公司,各县区人民政府)
2.改造传统民居。以满足群众现代化需求为前提,以体现乡村美丽风貌为方向,继承传统民居精粹,坚持修旧如旧,按照现代化、设施化、反城市化、园林化、景观化、生态化的标准,对现有砖混、砖木结构房屋的屋面、门窗、墙体、外廊等,从风格、材料、色彩等方面进行改造,推进美学和功能、现代与传统相融合。对具备条件的院落进行改造,院内合理设置微型库房、柴垛,精细规划菜园、花圃、草坪等,栽植果树、花木等,建设石阶、小路、回廊,全面提升庭院环境。(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黄淮学院乡村规划设计院,各县区人民政府)
3.塑造乡村景观。尊重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注重乡土文化的发掘和延伸,对村庄空间环境进行全面提升。设计建设村标,与当地特色和文化相结合,科学确定建筑材料和色彩搭配等。开展通道、宅院、空地、田间、坑塘绿化,填空栽树、见缝播绿,配套建设小花圃、小花园、小游园,合理布置石碾、石磨、轱辘、农具等。规范菜园子和花坛子,利用废弃的砖头、瓦片建成小围栏,利用现有竹子、木条搭建小栅栏,注重造型,增强创意。在街道两侧过渡地带种植蔬菜或果蔬,实施房屋墙体、房前屋后、公共场所美化工程,增强观瞻效果。树立科学绿化理念,加大乡土高大落叶乔木和果树种植比例,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的森林景观,展示乡村特色风貌。(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黄淮学院乡村规划设计院、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实施富民产业增收工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着力把示范村建设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区,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示范区,为村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产业精品园、农业科技园、田园综合体等,带动各类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创立品牌。因地制宜发展小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业,加强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因地制宜,推进乡村规范化工厂、生产车间建设,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和绿色建筑建材等乡土产业。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文旅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推进“农业+”多业态发展,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稻渔共生、林下种养等,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业融合,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加快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森林人家、乡村民宿,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文旅局、市教育局、市卫健体委、市林业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3.培育发展乡村服务业。着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广“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统分结合经营模式,以农户为经营主体,合作社作为提供“产前团购农资、产中技术指导、产后直接购销”的服务主体。改造农村传统小商业、小门店、小集市等,发展批发零售、养老托幼、环境卫生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卫健体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4.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鼓励村级组织兴办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党组织+产业协会+农户”“党组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等运行模式,盘活集体资产资源。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盘活集体土地、森林、山岭等资源性资产,租赁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经营性资产,实施区域内小型设施、工程建设项目,开展产、供、销服务和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5.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示范村,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培育发展一批省、市、县级示范场和示范社。积极动员农民入社,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引导不同类型经营主体成立联合社、联合体,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积极推进“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或“合作社+支部+农户”等合作经营模式,探索规模适度、服务配套的农业经营新路子。(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实施文明乡风培育工程。以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为重要内容,以开展文明户、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培养崇德向善、创新创业的村民,着力发展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乡村文化,着力培育家庭和睦、民风淳朴的文明乡风。
1.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利用道德讲堂、文化礼堂、村小学、文化墙、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让农民群众获得自觉价值认同。大力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巡回宣讲、举办主体展览,遴选推介典型等形式,引导群众感领袖真情、忆峥嵘岁月、晒幸福生活、树文明乡风、讲善治故事、展振兴梦想,激发广大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大力开展“村史馆”“村史文化墙”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递文明新风尚。(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电视台、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开展乡风文明大行动。示范村全面建立“一约四会” (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赌禁毒会)。充分发挥“一约四会”的作用,重点实施“五提倡、五反对”乡风文明大行动(提倡勤俭持家,反对奢侈浪费;提倡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酗酒赌博;提倡孝老爱亲,反对薄养厚葬;提倡村邻和睦,反对邻里纠纷),通过送戏下乡、印发倡议书、成立红白理事会、绘制文化墙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变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不良习俗,自觉弘扬勤劳节俭、诚信谦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健康的社会风尚。(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3.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按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年年有汇演”的要求,运用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等平台和载体,推动城乡文化交流互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专业人员指导农民开展唱“村歌”、办“村晚”、“美丽乡村健康跑”、农村非遗宣传展示等贴近农民群众需求、体现乡村文化特色、富有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引导群众利用农闲和各类节日组织集市灯会、戏曲、广场舞、杂技、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民俗文化活动,增强农村文化生机和活力。加强对明贤思想、文化传统、文史典籍的挖掘整理,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增强农村的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4.开展各类文明创评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评活动和“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好邻里”等评选活动,大力宣传,用群众身边的榜样教育群众。从基层干部、乡村教师、退伍军人等群体中发现和培育新乡贤,发挥他们根植乡土、贴近群众的优势,用他们的嘉言善行垂范乡里、感召群众。大力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即每个试点村培养一支群众文化队伍,建设一个文体活动场所,设立一组文化墙,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评选一批文明户)。采用群众喜欢看、看得懂、记得住的漫画、图片、诗歌等形式,引导人们讲文明、树新风、做好人。(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实施乡村治理创新工程。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健全乡村组织体系,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1.强化基层组织引领作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在示范村大力实施五星党支部创建工程,深化五星党支部创建,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快推进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经济组织深度融合。加强党组织对各类组织的领导,促进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群团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健康有序发展。(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健全“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全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其在村民自治、弘扬新风方面的特殊作用;加强法治教育、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全面提升乡村法治水平,着力建设平安乡村;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发挥新乡贤独特作用,全面提高乡村德治水平。(市委政法委、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市民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3.建强乡村治理骨干队伍。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全面提升“三农”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着力把优秀党员培养为村干部。坚持和完善村“两委”成员集中轮训、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建立选派第一书记长效机制。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示范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通过对口帮包、联系帮带、干部驻村、双向挂职等方式,助推乡村组织振兴。(市委组织部、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4.强化乡村治理支持保障。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加强村级服务站(点)建设,提升示范村党群服务中心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水平;统筹整合乡村振兴各项资源,加大乡村治理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激励关爱机制,严格落实财政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村干部报酬待遇等政策规定,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专班,加强组织领导。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黄淮学院乡村规划设计院抽调专人,集中办公,有力推进。各县区要高度重视,县区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亲自部署,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完善措施,抓好落实。
(二)激发群众动力。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台、网站、短信、微信等媒介,大力宣传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支持村级组织和个人承担村内环境整治、道路建设、植树造林等小型涉农工程项目。加强专业培训,落实管护责任,着力把村级组织和当地村民培养成为村内公益性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重要力量。
(三)健全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指标转让收益返还农村建设机制,用于示范村建设。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集聚资金,调动各方力量统筹推进。要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合理确定缴费标准,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积极引导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支持。
(四)严格督导奖惩。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专班办公室每周调度一次工作进度,组织专人每月对示范村建设进行一次督导或暗访,督导结果向全市通报;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摩考评,对先进县区和先进村进行表彰奖励,对排名靠后的县区,进行通报批评,连续两次排名靠后的县区,由市政府约谈县区主要领导并进行电视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