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清丰县有一支闻名全县的“电商村花队”,队员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30岁。这群由“玫瑰姐”“杏花妹”“甜瓜姐”等组成的“村花队”,通过拍摄短视频把农特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玫瑰姐”李莹,是队伍发起人。2020年7月,李莹在玫瑰园里首次拍摄的视频走红网络,成为她视频带货的契机。她的成功吸引了同村的21人加入组成“电商村花队”。
红火的景象还发生在台前县。“头一回这么快卖完,挖好的地窖根本没用上!”1月19日,台前县清水河乡甘草堌堆村村民王丙文说,在县凯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帮助下,他的4万多公斤红薯在一个月内销售一空。
“2020年11月至今,在县电商办的支持下,公司共帮助13家企业、28家个体农户完成农副产品销售。”凯旋总经理陈庚淼晒出帮扶成绩单:红薯销售6.71万单、66.93万元;小番茄销售3670单、23.86万元;鹅蛋销售3390单、33.62万元……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当年10月,国务院开始全面部署指导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
从那时起,濮阳将发展农村电商作为脱贫攻坚重要举措提上日程;短短几年,全市打造出2个国家级、3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县级公共服务中心7个、乡村服务站点1808个,形成“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体系。
“4小时直播卖出1.6万多单四件套床上用品,这是我在濮阳创下的纪录。”在濮阳县海通乡甘吕邱村头东森产业园的电商小镇内,来自河北的主播小萌说,她从实体店店主变成全职主播不过半年多,每天的销售量比从前翻了两三倍还多。
东森产业园董事长李曙昌说,从2020年8月至今,电商小镇已有来自东北、广东、浙江等地的30个团队进驻;仅去年前10个月,小镇的直播销售额就突破1亿多元,占据全园总效益的“半壁江山”。
“农村电商是一场重配农业生产要素的革命。在其推动下,濮阳整个农业产业链正在被重构。”省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进才说。
不同于以往“农民—收购商—分销商—消费者”的农产品销售链条,以“农户—经销商—消费者”,或者“农户—消费者”为主流的超短供应链成为濮阳新业态。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产品更快到达消费者手中,利润更多留在农民手中,同时推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实现以销定产,避免滞销。
数据显示,濮阳市2020年农村网络零售额27.1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7.67亿元;2021年农村网络零售额57.46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7.66亿元,增长260.63%。濮阳的农村网络零售额和增幅、农产品网络销售规模和增幅均居我省前列。
“农村电商服务水平的提升,不仅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同时带动农产品进城、农民增收。”濮阳市商务局局长杨行玉说,农村电商模式的不断创新,进一步为农产品供应链完善、农业产业链延伸、三产融合以及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创造机遇,带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这一过程中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才回流。电商打破农村发展旧律,大量青年人“归巢”,改变了曾经的“村村空”。即便在濮阳市黄河滩区,大学生回乡做“新农人”也不罕见。
2018年,90后濮阳小伙儿董国帅,毅然关掉在郑州十分红火的新媒体公司,返乡创业。“当时,老家清丰县的脱贫攻坚如火如荼。看到县里有1万多座食用菌大棚,我立刻有了目标。”他说。
董国帅的抖音账户有一条播放量1000多万的视频:站在不同品种的菌菇大棚内,他说,“我有赤松茸,我有鸡腿菇,我有羊肚菌……这400个大棚都是我的,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记者 马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