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网络远程实时监测农田墒情、温度等基本状况;工作人员动动手指,100亩农田一天内即可完成施肥灌溉;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农产品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通过监控室的大屏幕,村中的大街小巷各个角落一览无余……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正融入我省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我省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能力明显增强,数字农业建设成效初显,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走在全国前列。
新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
9月28日,在浚县优质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一台高约4米、横跨度约300米的平移式水肥一体化喷灌机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产业园负责人柳存旺介绍,100亩农田的施肥灌溉,采取传统人工作业,多人同时进行也得一周时间。而采用平移式水肥一体化喷灌机,只需要一个工作人员动动手指在软件上操作一下,24小时即可完成。
数字技术的运用,激活了农业提质增效的潜力。鹤壁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展精准田间作业,平均每亩小麦增产36公斤、玉米增产71公斤;花花牛、澳美、科尔沁等实施奶牛场智能化繁育和标准化饲喂管理,使得繁育工作效率提高50%以上,产犊间隔时间平均缩短约30%。
目前,我省初步建立了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四情”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建成了一批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基地,推广了一批节本增效应用模式;智能畜牧、智慧农机、智慧渔业、智慧种业等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已在全省推广开来。
新模式让农民生活数字化
“在我们便民服务中心,开通了各类公益便民服务平台,可以保障村民的日常需求,用信息技术改变村民的生活,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岗坡村党支部书记郭文山说。
如今,手机缴费、物流代收发、电子商务等,这些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民服务正逐渐改变着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
目前我省已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95个,建成村级服务站点2.35万个。截至6月底,今年通过电商促进农村产品上行销售330亿元。我省已有85.8%的行政村建成了益农信息社,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为农民提供“公益、便民、电商、培训”等服务,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民服务。
随着网格化、信息化、数字化在农村党建、村务公开、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乡村数字化治理方面的能力明显提升,也破解了农村治理中许多长期困扰的难题。与此同时,全省还积极打造“互联网+党建”智慧融平台,终端站点数量达到5.2万个,注册用户157.6万人,提供2.3万部网络课件,直接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从农田到餐桌”实现农产品全过程追溯
“我们公司种植的所有特色蔬菜,只需要扫一扫产品上的二维码,它是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施的什么肥都一清二楚。”鹤壁市明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瑞锋说。
正是因为有了这张追根溯源的“身份证”,群众能够知晓农产品生产的“来龙去脉”,了解所购产品的“前世今生”,真正实现了买得放心、吃得舒心。这张“身份证”为该公司温室大棚内的龙须菜、三叶香、黄秋葵等打开了高端市场,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明昌公司的蔬菜是供不应求。
截至目前,我省所有兽药、种子生产企业,89.7%的农药生产企业和88.8%饲料生产企业实现电子追溯管理。对231个生鲜乳收购站和200辆生鲜乳运输车、175家备案生猪屠宰企业、250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全部实施了追溯。省追溯平台已注册监管机构200家、检测机构165家、执法机构191家,规模生产经营主体1.5万家,初步实现了视频监控、在线巡查、网上预警,线上线下协同监管等追溯功能。到2025年,我省将实现全省各类优质特色食用农产品全部可追溯。(记者 吴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