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 三农要闻
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

发布时间:2024-11-08 17:00 【字体: 分享到: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

深秋时节,行走在湖北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的十里蔬菜长廊,看满目青翠、生机勃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他强调,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他勉励当地干部群众,把蔬菜种植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好,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富民”是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咸宁考察期间的“关键词”。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更是“富民”的关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总书记对“富民产业”的念兹在兹,有其特殊的时代内涵。

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来看,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发展富民产业,恰恰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畅通国内大循环,让广大农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最好方式。

从农业农村的发展阶段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亿万农民实现“小康梦”之后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美丽家园的愿望更加强烈。随着城乡融合的不断发展,乡村的多种功能价值日趋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将艳羡的目光投向乡村。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有基础、有动力、有需求,正是“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的好时机。

发展乡村富民产业,要坚持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也就是总书记叮嘱的“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产业振兴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基础”与“目标”之间,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作为桥梁,唯有如此,“乡村产业”这一古已有之的老树才能发出“富民”的新芽,传统农区的普通农民才能挑上特色产业的“金扁担”。细观此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嘉鱼县“蔬菜长廊”,通过选育国产优质甘蓝品种,破解了甘蓝种子需要从国外引进的瓶颈制约问题;把质量和品质作为“生命线”,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抢占高端市场,与全国20多个省区的大型农贸市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打造“嘉鱼蔬菜”整体品牌形象,“科技”“质量”与“品牌”多措并举,才使得嘉鱼农民长期赖以为生的传统蔬菜产业,成长为年产值过亿元的“富民长廊”,焕发出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

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功夫在产业,更在“产业之外”。如今发展乡村产业,不像过去就是种几亩地,养几头猪,要通过要素优化组合实现产业链条环环相扣,通过延链壮链补链提升增值增效空间,下的是全局棋,打的是统筹仗。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把“三农”工作紧紧抓在手里,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落到实处,为富民产业夯实基础,做好服务。特别是县委书记,要做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解决好产业发展的堵点痛点,让发展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不因用地难、贷款难望而却步,让辛勤劳作的农民群众不因缺服务、缺保障而离开土地。

富民更要乐民。习近平总书记在潘家湾的四邑村先后走进养老服务驿站、党群服务中心,察看养老设施和便民惠民情况,在村民的家中仔细察看家居生活,就是将“乡亲们有没有过上好光景”始终挂在心上。真正的富民产业,要让农民群众体会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做大蛋糕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产业发展的收益真正作用于乡村发展和农民生活,产业发展才能可持续、有后劲。

日新东升霞光美,风正帆轻岁月催。中国式现代化对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千万万的乡村正在找到属于自己的产业“钥匙”和经济密码。让我们立足特色,兴业为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凝聚源源不断的动力,共同创造亿万农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责任编辑:whc